讓大自然生命與人類同生共榮——玉溪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紀實
來源:玉溪日報 發(fā)布時間:2021-01-29 17:38:50
通過多年努力,玉溪市搭建起了生態(tài)安全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本骨架。 郭建林 攝
曾經陷入不絕如縷境地的抗浪魚,在撫仙湖重新恢復了魚汛,瀕臨滅絕的大頭魚、星云白魚、杞麓鯉、撫仙四須鲃(俗稱海心馬魚)重新起死回生;業(yè)已消失多年的紫水雞、彩鹮、黑翅長腳鷸、水雉、草鷺、池鷺、長嘴蒼鷺、綠頭鴨、鳳頭鸊鵜等多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在星云湖和杞麓湖濕地爭相亮相;多年蹤跡難覓的野狼,在新平和峨山間的連綿山脈中進行群體遷徙;秀山自然保護區(qū)內,野豬成群結隊,讓種植玉米等山地作物的農民糾結不已;綠孔雀、西黑冠長臂猿、黑熊等珍稀野生動物在深山幽谷頻現身影……
經過多年努力,玉溪市在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維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的用心和堅持,結出了豐碩成果。
不把遺憾傳后世
2011年,省農業(yè)農村廳舉辦云南“六大名魚”評選認定活動,出產于撫仙湖的抗浪魚和出產于星云湖的大頭魚從全省各地選送的幾十種土著魚類品種里脫穎而出,毫無懸念地入選。
其實,玉溪出產的這兩種土著魚可謂成名已久。歷史上,抗浪魚和大頭魚與滇池金線魚、洱海弓魚一起,并稱為云南四大名魚。有人曾戲稱,抗浪魚和大頭魚是玉溪獨特的“魚名片”。
每當春回大地,尤其是春雨落地后,抗浪魚成群結隊隨波逐流,涌到湖岸產卵繁殖。
根據抗浪魚習性,撫仙湖沿湖先輩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車水捕魚方式并沿襲至今。漁民用水車把泉水從綠樹掩映的石洞里戽出,通過一段石溝緩緩流入湖中。由于泉水與湖水的溫差和流速不同,前來產卵的抗浪魚爭先恐后逆流而上,鉆入漁民預置在溝道的竹籠里。
在撫仙湖畔的明星村,鼎盛時,捕撈抗浪魚的魚洞多達七十余個。
資料顯示,1983年,撫仙湖抗浪魚產量為350噸至400噸。到1988年,距離撫仙湖首次發(fā)現銀魚五年后,抗浪魚產量則降到了40噸至50噸。到2000年更是急轉直下,產量已不足1噸。
據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魚類專家陳銀銳介紹,2004年,抗浪魚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紅皮書,被劃定為稀有、瀕危、滅絕三個級別中的瀕危級別。
讓無數游人流連在撫仙湖畔駐足觀看的車水捕魚幾成絕響,品嘗銅鍋煮活魚幾成只能回味的美好記憶,魚洞幾成讓眾多人嘆息傷懷的文物。
20世紀末,抗浪魚的生存危機便已引起了玉溪市委、市政府的重視,眾多有識之士不約而同發(fā)聲,絕不能坐視抗浪魚走向滅絕,決不能把遺憾留給后代。
1999年4月,《抗浪魚人工增殖技術和種群恢復研究項目》在玉溪啟動。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玉溪市水產工作站共同承擔,市撫仙湖管理局協作進行攻關。
課題組先在撫仙湖畔的明星、祿充、立昌、小凹等主要抗浪魚產卵場收購魚卵,隨后經過四年左右的艱苦努力,突破了一系列的技術難關,終于使沿湖漁民眼中“見天就死”的抗浪魚實現了在池塘“傳宗接代”。
從2007年至今,撫仙湖抗浪魚增殖放流行動已持續(xù)不斷地堅持了14年,每年投放魚苗80萬尾至100萬尾。20多年的努力,抗浪魚得以絕處逢生,種群數量呈逐年增加之勢。
“抗浪魚回來了!”2008年,這樣的消息就曾從撫仙湖西岸明星魚洞傳出。2009年,撫仙湖抗浪魚年產量接近3噸。市撫仙湖管理局資源科負責人業(yè)永春告訴記者,到2018年,撫仙湖抗浪魚產量達10噸,2019年增至12噸,2020年抗浪魚產量保持穩(wěn)定增長,達到13噸左右。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魚類專家陳小勇曾評價說,玉溪為國內最早開展土著魚類人工擴繁行動的地方之一,玉溪的經驗給省內外眾多徘徊于滅絕邊緣的土著魚類找出了一種新活法。
2000年,旨在通過人工增殖技術改變大頭魚滅絕命運的江川大頭魚原種站建立;次年,大頭魚人工繁殖成功;2005年,江川星云白魚種群恢復試驗站建成,時過兩年,星云白魚人工繁殖成功,這里成為玉溪土著魚類種質保護基地,撫仙湖五種土著魚和星云湖兩種土著魚先后在這里安家,生生不息地繁衍。
2005年雨季來臨時,江川水產站站長張四春和玉溪市古生態(tài)抗浪魚科研保護中心主任楊崇保不約而同在做同樣的事——尋覓土著魚。張四春在星云湖畔的跳魚溝苦苦守候兩個多月,終于捕撈到了87條星云白魚;楊崇保則一天天環(huán)湖而行,找尋傳說中的海心馬魚,通過大海撈針般的尋覓,終于如愿以償,并花高價收購到四五尾撫仙四須鲃。
這些魚后來成了實施人工增殖的母本,挽救了兩個瀕臨滅絕的水生物種。多年后,兩人都慶幸不已,因為如果錯過了那一年,就極可能永遠錯過了。畢竟從那年以后,無論是在撫仙湖沿岸,還是星云湖畔的跳魚溝,再也無人見過這兩種魚類的蹤影。
經過近二十年努力,抗浪魚、大頭魚、星云白魚、云南倒刺鲃、撫仙四須鲃、花鱸鯉、杞麓鯉、撫仙金線鲃、元江鯉等多種珍稀瀕危土著魚種通過人工繁育,改變了走向消亡的命運,留住了根脈。
竭力搶救和保護土著魚類,是玉溪多年來致力于維護生物多樣性努力的一個縮影。
不負天地載育恩
“天地生萬物。人與動物的關系就像多米諾骨牌,要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學會尊重自然,保護好與我們相生相伴的每一個物種。”玉溪市水產站站長夏黎亮告訴記者,因為水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過度捕撈、外來生物入侵等原因,聞名遐邇的抗浪魚和大頭魚兩大土著魚類先后步入瀕臨滅絕的生存危機,讓眾多人痛徹心扉;而挽救和保護土著魚所付出的高昂代價,引發(fā)了玉溪人的反思。
隨著生態(tài)立市戰(zhàn)略實施,玉溪生態(tài)治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在步步升級。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撫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開始執(zhí)行嚴格的封湖禁漁制度,禁漁期逐步延長到半年。從2020年起,星云湖封湖禁漁期延長至兩年。
2004年8月26日零時起,除科研、執(zhí)法、救援機動船外,275條機動漁船和其他營運機動船從撫仙湖全部退出。
2006年,撫仙湖全面取締電力拖捕和大漂網捕撈,取而代之的是更生態(tài)的刺網捕撈方式。
生態(tài)治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逐步由“水”向“山”延伸。
據市林業(yè)和草原局生態(tài)保護修復科科長楊清華介紹,經過多年建設,玉溪共擁有各類自然保護地27個,總面積22.6萬公頃,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5.13%。全市有自然保護區(qū)15個,包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2個(云南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新平段)和云南元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省級自然保護區(qū)1個(澄江動物化石群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市級自然保護區(qū)2個(玉溪市紅塔山自然保護區(qū)、玉溪市玉白頂自然保護區(qū))。此外,還有國家濕地公園3個(通海杞麓湖國家濕地公園、澄江撫仙湖國家濕地公園、江川星云湖國家濕地公園)、世界自然遺產1項(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
幾年來,各個自然保護區(qū)和各類生態(tài)型公園內,大規(guī)模的退田還湖、退地還林及截污治污工程先后實施。資料顯示,2003年以來,玉溪市全面實施“四退三還”工程,在撫仙湖投入13.9億元資金,實施了環(huán)湖截污治污、環(huán)湖面源污染控制、環(huán)湖生態(tài)建設、入湖河道環(huán)境綜合治理、湖泊內源污染控制、環(huán)湖環(huán)境監(jiān)管能力建設6大類80多個工程項目。“十三五”期間,“三湖”實施流域治理和山水林田湖草項目共86項,總投資159.75億元。
“像對待兄弟一樣對待野生動物。”種種措施的出臺和落實,極大地拓展和優(yōu)化了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
2019年7月25日,玉溪市森林公安局將所查獲的野生動物和群眾救助收容的1頭赤麂、80只畫眉鳥、5只白頰噪鹛和7只斑鳩等野生動物在紅塔山自然保護區(qū)核心地帶集中放歸大自然。
多年來,玉溪嚴厲打擊非法獵捕、販賣、運輸、經營、食用野生動物行為,為大自然的人類近鄰撐起了強有力的“保護傘”。
不惜“斷臂”換綠色
“你想住在火星上嗎?沒有動物,沒有植物。”一百多年前,恩格斯的詰問,至今依然振聾發(fā)聵。
哪怕忍受“斷臂”之痛,也要為生態(tài)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鋪路,讓玉溪“駛上”綠色發(fā)展的快車道。
2003年以來,禁采礦、關企業(yè)、取締機動船和水上飛機營運……另外,市、縣撫仙湖管理部門強化了撫仙湖漁政執(zhí)法,沒收燃油機頭和電機1862個,避免掠奪性的捕撈對抗浪魚產生毀滅性的打擊。嚴厲的綜合行政專項執(zhí)法行動和嚴格的日常監(jiān)管,為水生動物的繁衍生息撐起了一片祥和天地。
近年來,撫仙湖一級保護區(qū)16戶私營企業(yè)全部退出;一次性啟動環(huán)湖剩余2.2萬余人生態(tài)移民搬遷。星云湖一級保護區(qū)剩余1576.2畝農田已全部完成退出。杞麓湖一級保護區(qū)已完成征地6600畝,兌付資金2.9億元。
據市農業(yè)農村局統(tǒng)計,“十三五”期間,我市先后關停生態(tài)敏感區(qū)內畜禽養(yǎng)殖場1507個,共減少存欄生豬4.18萬頭、牛2123頭、肉雞和禽類296.58萬只、羊2.35萬只。
十余年前,玉溪農業(yè)部門在全省率先開展了生物多樣性種植探索和試驗,“蔬菜+豆類”、山地玉米套種豆類等一系列試種植模式的探索,有效拓展了種植空間。農作物跨品種間的相協共生,不僅提高了種植效益,還保護了地力,展示了生物多樣性應用的廣闊前景。
近年來,為有效削減農業(yè)面源污染,澄江市在撫仙湖徑流區(qū)投資11.43億元,實施了壩區(qū)耕地休耕輪作及產業(yè)結構調整,對徑流區(qū)常年種植蔬菜的5.8萬畝壩區(qū)耕地實施休耕輪作,取締高水耗、高肥耗、高藥耗的蔬菜種植,發(fā)展烤煙、藍莓、香根草、景觀苗木、經果林等新興產業(yè),種植水稻、荷藕等具有濕地凈化功能的水生作物,推動農業(yè)與旅游、健康養(yǎng)生等產業(yè)融合發(fā)展。
2018年至2020年,我市還開展“森林撫仙湖”工程,撫仙湖徑流區(qū)完成15.17萬畝林業(yè)生態(tài)修復,包括澄江撫仙湖徑流區(qū)植被恢復治理工程PPP項目10.35萬畝和撫仙湖徑流區(qū)林業(yè)生態(tài)修復建設森林撫仙湖項目4.82萬畝兩個子項目。到2028年,撫仙湖徑流區(qū)森林覆蓋率將提高到65.84%,林木綠化率將提高到76.23%。
美麗的撫仙湖畔,形成了紅色、綠色、金色、粉白色、粉紅色、藍色、紫色為主的“七彩·森林撫仙湖”,并以“生態(tài)+”的發(fā)展模式,集植被修復、環(huán)境保護、景觀打造、經濟產業(yè)發(fā)展、森林康養(yǎng)、觀光休閑等功能于一體,書寫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玉溪篇章。
“十三五”期間,玉溪市完成了第二次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調查、第二次陸生野生重點保護動物資源調查及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三項重要的生物資源基礎調查工作。調查顯示,玉溪市境內生存有陸生野生動物資源735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74種,有重要生態(tài)、科學、社會研究價值的“三有”陸生野生動物407種,綠孔雀、西黑冠長臂猿、黑熊等重要野生動物數量增多;玉溪市境內有野生植物資源239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5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25種、極小種群物種4種。
通過生態(tài)治理和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嚴格的生物多樣性監(jiān)督執(zhí)法,我市自然保護地體系日趨完善,典型地帶性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得到有效保護,退化生態(tài)系統(tǒng)得到修復,石漠化、水土流失面積逐年減少。鳥翔天空、獸鳴深澗、魚游水底的景致隨處可見。
多年來,通過堅持不懈努力,我市搭建起了生態(tài)安全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本骨架,為未來玉溪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筑牢了根底。(金宏森、邢定生)
責任編輯: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