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經濟區(qū)雙楊街道前闕莊村,如同走進一片生機勃勃的美麗田園,短短十余年間,這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化的背后離不開一個人的嘔心瀝血和辛勤付出,他就是前闕莊村黨支部書記于英智。自2005年擔任黨支部書記以來,于英智心系群眾、服務鄉(xiāng)里,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于英智(左二)同村兩委干部一起規(guī)劃村莊發(fā)展藍圖。
落后村飛回“領頭雁”
2004年的清明節(jié),在外經營建筑公司的于英智驅車回家探親,陰雨天導致路特別難走,幾輛車還陷在了泥里。“那時我才真正理解了‘闕莊泥、粘死人’這句話,也真正感受到這些年村民受的苦、遭的罪。”于英智說,正是那次探親,讓他決定賣掉城里的房產回村競選村干部,一心一意發(fā)展前闕。
要致富先修路。于英智當選后,為了解決出行難題,他通過多方籌資,發(fā)動全體村民齊上陣,完成了村內9條大街26條小巷的硬化工作;為了讓村民喝上干凈衛(wèi)生的自來水,他又帶領村“兩委”干部東奔西走,籌集資金16萬余元,將自來水引入各家各戶。為發(fā)揮黨的引領作用,于英智帶領村黨支部充分挖掘前闕莊村的紅色資源,個人出資280余萬元,建設紅色前闕展館及黨性體驗中心,集中展現(xiàn)近幾十年來黨旗引領下的前闕莊村蝶變。
于英智常說:“人管人不管用,制度拉起安全繩,文化調動主動性。”為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于英智帶領支部積極開展“好媳婦、好婆婆”“五好家庭”等評選活動;2011年,他帶頭籌資680萬元建成綜合性村級文化大院,成功舉辦濰坊市第一屆、第三屆農民豐收節(jié)等百余場活動,真正將文化的種子播撒在每一個村民心中。
泥土地里刨出“金疙瘩”
“當村干部不能光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得切切實實干出點成績來,讓老少爺們真正得實惠,大家才服氣。”于英智說。2008年,于英智緊跟政策導向,萌生了土地流轉、集中經營的想法,經過積極爭取,街道黨委決定在前闕莊村成立土地經營合作社,進行土地流轉試點。
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黨員看干部”,土地流轉初期,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于英智帶頭發(fā)動親友、黨員干部首先入股,先期流轉800畝土地,先后與濰坊潤華園林、濰坊北海旅行社等企業(yè)簽訂了土地租賃協(xié)議。2008年10月,首批村民興高采烈地領到了第一筆土地收益金,存在顧慮的村民也紛紛要求把土地交給合作社管理。通過兩年的時間,前闕莊村1700余畝耕地實現(xiàn)了整村流轉。
在于英智的帶領下,村里先后成立了東籬鄉(xiāng)村生態(tài)果蔬專業(yè)合作社,并與20余家知名企業(yè)簽訂承包合同;2018年,前闕莊村又成功申報省級東籬田園綜合體項目,經過近2年快速發(fā)展,已建成20萬平米智能溫室、齊魯東籬健康產業(yè)園、宮闕無人機研發(fā)中心、大圩河生態(tài)觀光帶等項目,輻射帶動周邊13個村近5000戶村民穩(wěn)步增收。
守初心共建美好家園
讓村里人全部住上新房子,完成鄉(xiāng)親們的安居夢,是于英智對全體村民立下的莊嚴承諾。2009年4月,于英智搶抓機遇,率先啟動舊村改造,規(guī)劃建設了占地240余畝的安置小區(qū)。
數(shù)不清的夜晚,他帶領村干部、黨員、村民代表在辦公室徹夜加班,僅僅3周時間,就完成了從戶型設計、房屋評估、到最后的用地拆遷等前期工作。“一年半的工程建設期,我和村干部日夜靠在施工現(xiàn)場,輪番累倒過好幾次,但看到村民住上樓房后,我的心里只有兩個字,值了!”于英智笑著說。
完成舊村改造后,于英智經過多方協(xié)調,濰坊市第六人民醫(yī)院、前闕幼兒園、錦陽學校等陸續(xù)投入使用,先后開通公交線路13條,水、電、暖氣、天然氣同步進村入戶,解決了村民就醫(yī)、教育和出行等生活難題。
沒有豪言壯語,唯有實干擔當。于英智憑著一股干勁、闖勁和韌勁,踐行著入黨時黨旗下的錚錚誓言,用忠誠和擔當譜寫了一曲共產黨人的奉獻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