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UBI車險能否重塑中國車險市場格局?
來源:中國經濟網 發(fā)布時間:2021-11-16 09:33:23
2021年9月19日,車險綜改正式實施滿一周年。在這一年中,行業(yè)車險保費收入同比明顯下滑。在國內保險公司財險業(yè)務中占比超七成的車險,卻面臨虧損局面,幾乎成為不爭的事實。
在消費端,對于車型一致的車主來說,每年行駛5000km和50000km在保費上幾乎沒有任何區(qū)別。80%駕駛習慣良好的車主的保費被用來賠付20%左右經常出事的車主,這本身已經有違“同質風險分擔”的理念。
浩蕩百年,傳統(tǒng)財險公司長期依賴“大數定律”,憑借歷史數據積累和車輛參數本身決定存量車主的車險價格范圍與梯度。然而,行業(yè)端的長期虧損,消費端的賠付不公,尤其在疫情期間大量車輛停駛閑置,關于車險按天或者里程收費的呼聲日益變高,很多人認為車險本來就該按里程或駕駛行為定價,實現(xiàn)千人千面。顯然,傳統(tǒng)車險定價機制已無法適應新技術快速迭代帶來的風險改變。
今年10月份,特斯拉首席執(zhí)行官埃隆·馬斯克正式將“實時駕駛行為”(real-time driving behavior)納入安全評分系統(tǒng)的特斯拉車險產品中,并于德克薩斯州正式上線。馬斯克對特斯拉首款車險產品寄予厚望,并大膽預測:“車險將成為今后特斯拉的主要產品,保險業(yè)務價值將占整車業(yè)務價值的30%至40%。”據馬斯克透露,這次推出的車險和以往的不同,它將是一種真正的UBI車險。
那么,為什么馬斯克這么看好UBI保險這塊業(yè)務?試想,一旦特斯拉車險模式進入中國,將打開一個全新的空間:不低于中國汽車保險市場25%左右市場份額,即約2500億-3000億元的車輛里程保險細分市場,在傳統(tǒng)車險發(fā)展面臨桎梏、新能源車險條款即將面世的背景之下,或許將迎來一場新的改革奇跡。
對此,評駕科技副總裁宮明魁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特斯拉推出的UBI保險業(yè)務,不但是保險產品的創(chuàng)新,更是將新技術使用與安全風險直接掛鉤。在其看來,UBI可以促進行駛數據平臺化,通過平臺的整體運作,個人碳排放也將有可能交易,進一步促進碳減排的持續(xù)推進。
“UBI應該從智能新能源車切入。新能源車出廠是100%聯(lián)網的,而UBI是目前網聯(lián)汽車對保險業(yè)當中應用最重要的場景。”中保研汽車技術研究院董事長方仲友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目前大數據技術下,基于車輛實際使用情況定價的UBI產品,必然會成為未來車險產品創(chuàng)新的重要領域。
創(chuàng)新理念遭遇高開低走
UBI車險國內經歷坎坷發(fā)展史
那么,到底何為UBI呢?據記者了解,UBI車險(Usage Based Insurance)是一種基于實際用量付費的保險模式。通過車聯(lián)網、智能手機和OBD聯(lián)網終端采集車主駕駛行為、車輛狀態(tài)、位置信息、駕駛時間、里程等綜合數據信息,經由定價模型為每位車主提供定制化的保險費用,從而改善車主駕駛行為以獲得更高的保費優(yōu)惠。借助UBI提升整體道路交通安全情況,達到投保人、車險企業(yè)、社會共贏的效果。
目前UBI用戶主要集中在美國和歐洲,2015年底UBI用戶大約在1200萬左右。UBI在最發(fā)達的意大利,UBI的滲透率達到14%。UBI這種按照車主用量需求而定制的車險機制被認為更“人性化”,這也是國外UBI受車主青睞的主要原因。
然而我國的UBI發(fā)展,可謂高開低走,一路坎坷。UBI在國內起步于2013年,當時中國人保攜手第三方企業(yè)首次進行UBI項目嘗試,拉開了我國UBI車險發(fā)展的序幕。隨后,平安、太保、陽光、安盛天平等國內大型險企,在政策紅利與科技賦能的助力下,紛紛試點UBI,中小險企及創(chuàng)業(yè)公司也緊跟UBI車險的風口。
2015年,UBI正式迎來里程碑式發(fā)展。這一年,車險行業(yè)出臺了《中國保監(jiān)會關于深化商業(yè)車險條款費率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鼓勵和引導財產保險公司為保險消費者提供多樣化、個性化、差異化的商業(yè)車險保障和服務,為UBI車險發(fā)展提供了政策法規(guī)基礎。
在此背景下,UBI車險創(chuàng)業(yè)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里程保、評駕科技、斑馬行車等30余家科技公司,紛紛爭搶UBI車險賽道;至2016年,UBI車險進入爆發(fā)之年。市場中涉及UBI概念的科技公司超過了300家,行業(yè)內知名公司當年一度斬獲了數千萬元融資。
然而,與UBI熱火朝天概念所對應的,卻是彼時UBI粗放式的定價和理賠方式,導致了用戶實際使用中效果不理想,UBI車險成效甚微。同時,也暴露出行業(yè)信息不透明、行業(yè)標準缺乏、數據收集困難、計分不夠精確靈活等諸多問題。
至2017年底,在融資步入下行周期的大環(huán)境下,車險類的創(chuàng)業(yè)項目日漸供血不足,UBI車險遭遇寒冬,大批創(chuàng)業(yè)公司倒閉。如今,市場上做車險UBI的公司已經寥寥可數,大部分都是以數據服務商的身份在勉強度日。截至目前,UBI車險只能以“里程保險”的概念形式存在,折射出了UBI車險美好愿景下的現(xiàn)實迷茫。
“造成上述結果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2020年以前國內政策不是很明朗,使得過早駛入賽道的公司沒法落地;另一部分,是因為大多數人擁擠在了一個不明朗的狹窄賽道,緊盯2億存量乘用車,卻沒有考慮數據來源與信息保護的問題,導致商業(yè)規(guī)劃路徑不明朗。”宮明魁坦言,目前,評駕科技是為數不多還堅守這一領域的UBI企業(yè),很多公司確實已經轉型或者消失不見了。
受限于定價模式偏向優(yōu)質人群
UBI國外發(fā)展亦面臨滲透難題
據記者了解,UBI產品模式(按照產品迭代過程劃分)大體分為三類,一是基于行駛里程的產品(碼表等車載設備),二是基于GPS里程的產品(導航地圖等支持LBS的功能工具),第三種則是基于車主駕駛行為的產品(OBD等設備)。
現(xiàn)階段,UBI從簡單的安裝OBD設備按里程付費(PAYD)起步,隨著手機應用和前裝市場的崛起,監(jiān)管機構已經意識到UBI對于行業(yè)創(chuàng)新、保險公司盈利及改變駕駛習慣減少車禍所具有的正面社會效應。尤其是特斯拉近期“實時駕駛行為”UBI車險產品的推出,再次令其重回車險人的視野。
作為最早誕下UBI車險的國家,美國也是全球目前最大的UBI車險市場?!蹲C券日報》記者觀察到,美國UBI雖然起步較早,但同樣發(fā)展緩慢。美國UBI滲透率不高的第一個原因即是,定位優(yōu)質人群,導致滲透率存在限制,難以取得高增長。
所謂優(yōu)質客群,包括駕駛行為好、駕駛里程少兩部分。為此,美國UBI定價模式也分為兩種。一種是按行駛里程付費,比如Metromile,其目標客群是開車較少的用戶,Metromile為用戶平均每年節(jié)省500美元的保費,對開車較少的用戶具有很高的吸引力,獲得了一定的市場空間。
另一種模式是綜合用戶的駕駛習慣、行駛里程等多種因素定價,比如Progressive、StateFarm的UBI業(yè)務。用戶駕駛習慣會影響出險率,經常凌晨駕駛、急剎車、急加速的用戶出險概率更高。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在美用戶購買Progressive的UBI車險,需要先使用其智能硬件或手機APP一段時間,美國車險周期為6個月,用戶在與Progressive重新簽訂合同時,即可根據駕駛行為定價,用戶平均能節(jié)省130美元。
但據Progressive的數據,有20%的駕駛行為不好的用戶會被加價。按照它的定價模式,決定了UBI的目標用戶更多指向為駕駛行為好的用戶,而駕駛行為不好或者開車多的用戶大概率會轉投費用更低的傳統(tǒng)車險。
“很多保險公司都是選擇了一些較為顯性的駕駛行為因子作為運營應用的一個參考,沒有完善的數據與模型支撐,自然效果不會特別好。”宮明魁認為,當前的UBI應用太少,在少部分應用時也沒考慮整體業(yè)務結構、數據質量、運營模式。如果想進一步提升UBI效用,必須要逐一解決數據來源問題、準確性問題,并進一步重構保險公司自身業(yè)務結構和運營模式。
美國UBI滲透率增長乏力的第二個原因是,保險公司與主機廠合作效率低下。數據采集上,美國保險公司最初通過OBD硬件、與主機廠合作的方式采集用戶數據,但這種方式存在局限性大,發(fā)展速度慢。
在宮明魁看來,主機廠缺乏UBI應用和服務能力,傳統(tǒng)制造業(yè)思維與UBI的互聯(lián)網產品屬性相距有些遙遠,以當前的單產品成本收益方式計算UBI業(yè)務價值,令主機廠在決策時很難下定決心。“全新產品模式、運營模式對主機廠也是重大挑戰(zhàn),構架自己的UBI團隊投入大、見效慢,找合作單位,按照當前主機廠體系,合作模式具有諸多不確定性。”宮明魁表示。
此外,行業(yè)格局方面,保險公司過于各自為戰(zhàn)。美國UBI的發(fā)展由保險公司推動,Progressive、StateFarm本身均為較大的保險公司,Metromile也在2016年拿到保險牌照,各保險公司獨立進行數據采集和車險承保,彼此競爭,行業(yè)內部割裂,缺乏協(xié)同。
“UBI基于駕駛行為分析體系,會幫助保險公司掌握客戶駕駛及生活信息,進而轉變車險運營方式。同時,通過車險運營方式的轉變,促進保險客戶關注自身駕駛行為及生活狀態(tài),并使之向有益方向進步。”講到UBI對于保險公司的裨益,方仲友認為,通過UBI保險公司能夠將參數進一步細分,在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的同時,提升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幫助消費者提高安全駕駛水平。
對此,宮明魁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保險公司在承接業(yè)務時,一方面希望擴大收入,另一方面希望做嚴格的風險管控。在產品創(chuàng)新或者風控創(chuàng)新上都是有比較強的意愿的,因此UBI無論是按使用場景收費、按駕駛風險收費、按里程收費,未來都有望成為車險公司的明星類業(yè)務。
國內UBI市場迎加速發(fā)展
智能汽車探索保險盈利新模式
說完美國,再看國內市場。保險公司保費收入由客單價和用戶數量決定,如人保、平安、太保市場份額已經很高,很難通過降價的方式吸引更多的用戶,而對駕駛行為不佳的用戶提價必然會導致用戶流失。所以對于這三家巨頭來說,嘗試UBI的動力顯著不高。
除去前三家巨頭,記者查閱天安、安盛天平、國泰等中小車險公司市場數據可知,中小車險公司保費收入較低,利潤表現(xiàn)不佳,且不同層次公司差距懸殊。對這些公司來說,為優(yōu)質用戶提供性價比更高的產品有助于獲客,增加保費收入。
從產業(yè)鏈上看,UBI參與方包括主機廠、智能硬件商、數據服務公司、保險公司以及保險中介等,其中數據服務公司正在成為UBI關鍵的一環(huán)。
“監(jiān)管部門對UBI業(yè)務可能會設立數據收集量的門檻,中小保險公司承保量有限,本身缺乏數據處理能力,很難收集足夠量的駕駛行為數據。UBI業(yè)務發(fā)展過程中,有機會、也有需求為所有車險公司提供標準化數據和用戶駕駛行為評級的專業(yè)公司將脫穎而出。提供專業(yè)的數據服務是其價值增厚的有利路徑。”新浪財經專欄作家林示表示。
比如,評駕科技就是將車主駕駛行為數據清洗、建模后供保險公司使用。同時,評駕科技也是中國銀保信起草《機動車輛保險車聯(lián)網數據采集規(guī)范》項目中的標準組組長。
業(yè)內普遍認為,長遠來看,UBI能成為傳統(tǒng)車險的補充,但不會顛覆傳統(tǒng)車險。國內UBI滲透率可能達到30%-40%,但需要較長的發(fā)展周期。此外,國內如果監(jiān)管放開,UBI業(yè)務發(fā)展速度可能會快于美國。
林示告訴記者,相比美國的硬件采集。我國的數據服務商數據采集方式多是通過硬件+手機APP的方式來完成,能夠覆蓋更多的潛在用戶。其次,中國很有可能形成專業(yè)的數據服務公司,同一家數據公司能夠服務多家保險公司,摒棄美國式的“各自為戰(zhàn)”,效率更高。
藍海在望,盡管寄希望于UBI能解決車險行業(yè)所有問題并不現(xiàn)實,但大型保險公司已然嗅到商機,領域內抓緊布局。而生存堪憂的中小保險公司和新保險公司也在積極探索UBI,以期于創(chuàng)新業(yè)務實現(xiàn)彎道超車,力爭打破原有市場格局。
事實上,UBI是否能成為行業(yè)之光的關鍵在于利潤率,而保險公司的利潤率是由綜合成本率決定的。目前大部分保險公司車險業(yè)務綜合成本率過高,盈利困難。所以保險公司從事UBI的另一驅動力便是降低綜合成本率,而其中最大的可能是降低賠付率。
眾所周知,UBI用戶出險率低是事實,一方面是車險公司在承保過程中,通過定價已經做過一次篩選,剔除駕駛行為差的用戶;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可以通過UBI對用戶進行駕駛教育,引導用戶安全行駛。
在費用率方面,考慮到費用中很大一部分是運營成本,國內中小保險公司如果能通過UBI車險獲取優(yōu)質用戶,大規(guī)模提高保費的話,運營成本可以被攤薄,從而降低費用率。所以對中小保險公司來說,通過UBI來降低綜合成本率,提高利潤率的策略可行。
結合新能源汽車發(fā)展大勢和雙碳戰(zhàn)略目標,方仲友著重強調,UBI應該從智能新能源車切入。“新能源車的產銷占比,已經接近新車總產銷量的10%,按照國家的規(guī)劃,到2035年占比將達到50%以上。更為關鍵的是,新能源車出廠是100%聯(lián)網的,而UBI是目前網聯(lián)汽車對保險業(yè)當中應用最重要的場景。通過這個場景使保險通過車輛行駛數據行駛里程,更容易掌握車主的駕駛行為和數據。”方仲友表示。
此外,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正在成為新能源汽車的主流消費擁護群體,他們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愿意嘗鮮、強調個性化,對UBI接受度也會相對更高。
方仲友認為,從歷史數據來看,新能源車相較傳統(tǒng)汽車出險率偏高,賠付成本顯著高于傳統(tǒng)汽車。如果定價低于風險成本,將難以覆蓋經營成本,勢必給車險經營帶來更大的壓力。而UBI可以有效助力降低賠付風險。
責任編輯:封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