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多王府文物散落民間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2-07-18 17:49:45
明代孔子石刻像(資料圖片)
濟南巡撫院署大堂(資料圖片)
衡恭王墓。房永江攝
2017年2月16日,國家旅游局公示青州古城入選5A級景區(qū)。漫步古城,有不少珍貴的衡王府遺物、遺跡散落其間,成為景區(qū)獨有的一道文化景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散落的衡王府遺物,有的收藏于博物館,有的卻流落他鄉(xiāng),還有的安身名剎古寺,更有不少此類“寶貝”還散落在民間,有待發(fā)掘。
十二生肖俑唯缺午馬孔子像石刻栩栩如生
十二生肖俑是衡王府玉田懷簡王朱厚烴墓出土的墓葬隨葬品,現(xiàn)保存在青州博物館,共11件,皆為陶質(zhì),件件栩栩如生,當為泥塑精品。
朱厚烴,恭王朱祐楎次子,封為玉田王。玉田王妃馬氏,性溫柔,貌美艷,深得郡王喜愛。馬氏命短,早故,玉田王厚葬之。
墓葬發(fā)掘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塑品高10厘米左右,11件動物惟妙惟肖,生動別致,唯缺午馬。經(jīng)分析認為墓中女主人姓馬,寓以與十一生肖同好之意。
孔子石刻像現(xiàn)收藏于青州博物館,乃明衡王府遺物,是朱載璽根據(jù)唐代吳道子所繪制的孔子像為藍本,摹刻出的孔子形象,栩栩如生。該石刻高142厘米、寬79厘米,為線刻,畫面為孔子像的上半身,像高84厘米。孔子頭戴折冠,中摜長簪,冠有絲帶系于頜下,眉目清朗,眼神灼灼,美髯飄逸,富有神氣。石刻的下部有約600字的撰文。
清濟南巡撫院署大堂拆王府大殿木料所建
清巡撫院署大堂在濟南珍珠泉東側(cè)。
大堂建于康熙五年(1666),由山東巡撫周有德拆青州衡王府大殿木料建造。
昔時為清山東巡撫及民國山東軍政首腦施政、斷獄的場所。濟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面闊五間,進深16米,歇山九脊,翹角飛檐,前為卷棚式,六根大紅柱支撐著錯落的云頭斗拱。紅柱之間,為落地槅扇,檐角脊端,皆飾吻獸。整個建筑,金碧輝煌,宏偉壯觀。
1937年12月,日軍攻進濟南,珍珠泉大院內(nèi)建筑多被焚毀,巡撫院署大堂也遭受嚴重破壞。
1951年對其重新整修,恢復原來面貌。
1979年9月濟南市革命委員會公布為濟南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島湛山寺石獅子原置王府東華門外
湛山寺位于青島市區(qū)湛山南麓,它雖然年輕,卻有一些老物件。三進門前有石獅一對,分踞左右,雕工精美,乃青州衡王府遺物。
這對石獅子原置于衡王府東華門外。據(jù)考證,石獅工藝獨特,源遠流長,乃北魏時期藝術(shù)石雕。
清末,德國人修筑膠濟鐵路時掠至青島。1934年由膠濟鐵路委員長葛先庭贈送湛山寺。后來,這兩個石獅子均遭到嚴重破壞,1984年在修復湛山寺時對其進行了修復。
駝山昊天宮衡王遺墨龍首碑帽現(xiàn)完好無損
駝山昊天宮院內(nèi)有一龍首碑帽,為衡王朱祐楎所立,這也是衡藩諸王留在駝山的唯一蹤跡。據(jù)資料考證和現(xiàn)存龍首碑帽題記可知,衡王朱祐楎曾經(jīng)重修過昊天宮。由于朝代更替,風雨侵襲,衡王所立碑記、碑身和赑屃倒地碎裂,所幸龍首碑帽完好無損。20世紀末整修復立古碑時,無意中將龍首碑帽“張冠李戴”配在它碑之首,雖不匹配,可也為保護古碑、研究衡王其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史證。
該龍首碑帽為優(yōu)質(zhì)青石雕成,鐫刻精致,技藝超群,遠望似真龍再現(xiàn),龍首中間鐫有題記,寬36厘米,高45厘米,豎寫“昊天宮”3字,楷書,字徑13厘米。右刻“樂善子書”4字,字徑2厘米,并刻有印章兩方。上為:“皇明宗室”,邊長5厘米,下為“衡王圖書”,邊長6厘米。兩方印文皆為篆書。左刻印章五方,均為方形小印,字跡未辨。
法慶寺“龍墩”瓷盤康有為觀后即賦詩
法慶寺,舊址在青州市區(qū)西北隅前營子村西側(cè)。該寺從清初至上世紀初,一直是青州規(guī)模最大的寺院,《山東通志》稱該寺是山東省內(nèi)四大禪院之一。
1925年,“戊戌變法”運動領(lǐng)導人之一康有為造訪青州時游覽法慶寺。時廟宇雄偉,古柏參天,是為膠濟鐵路沿線著名古剎。
康有為游覽期間,由方丈慈寬陪同、介紹古寺。其中,有一件用荊樹根雕成的座椅,玲瓏剔透,莊重古樸,是當年衡王乘坐的“龍墩”。還有一對古瓷盤,盤大一尺四寸,彩繪“鹿鶴同春圖”,生動逼真,極為美觀,均為衡王府舊物??涤袨橛^后頗為感動,當即賦詩《游法慶寺》,書贈方丈慈寬留念。
綠瓦紅墻松柏宮,聞移衡府殿材工。
樹根倚幾莊嚴在,瓷畫雙皿色相同。
華屋山丘何所住,王侯帝釋盡歸空。
元戎小隊郊相引,俯仰山河落日同。
詩中內(nèi)容佐證了衡王府被查抄以后,其珍貴金石和文物,流入法慶寺的史實。“元戎小隊郊相引”一句,指青州滿族旗兵團一個連為其護衛(wèi),團長吳延年。
民國十九年(1930),國民黨二十二軍六十四旅進駐法慶寺。期間,旅長寧春孝將寺內(nèi)部分碑刻拓片、珍貴文物掠走,剩余之佛經(jīng)圣卷及其重要物品交存設(shè)在縣文廟的益都縣民眾教育館收藏。
三陽山衡恭王墓七王墓保存最好
衡恭王墓,位于青州市王墳鎮(zhèn)王墳村西北200米處,省級博臨公路從墓前經(jīng)過。1992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建立文物保護標志。
據(jù)《益都縣圖志》載:明衡恭王墓,在城西南三陽山前,面河背山,占龍岡之穴。衡恭王朱祐楎(1479—1538),憲宗第七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封為衡王,弘治十二年(1499)就藩青州,卒于嘉靖十七年(1538)八月,時年61歲(虛歲),謚號“恭”。
該墓葬封土高4米,墓頂直徑6米,墓底直徑18米。原有內(nèi)外城墻環(huán)繞相護,城墻以石塊與石灰壘砌而成,今已破壞。墓室結(jié)構(gòu)不詳。在距墓葬西南方向60米處,原王墳中學院內(nèi)出土衡恭王地卷一方。1997年9月,益都縣文物管理所(現(xiàn)稱青州市文物管理所)征集入館。該地卷為方形,石灰石質(zhì),殘高39厘米,寬58厘米,厚10.5厘米,殘存298字。
該墓保護較好,是目前為止衡王府六世七王墓葬中保護最好的一個。
本期參考資料:《青州市志》《青州古城》《青州碑刻文化》《青州紀勝》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