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業(yè)中斷秩序無存(五)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3-06-06 11:02:23
劉金輝老師在吹簫。田源 繪
“文革”來了,校長李邦卿遭到“批斗”,差點挨上學生砸過來的麥克風;“停課鬧革命”后,兩派學生為爭奪一處掛旗子的制高點,差點大打出手;沒人代為保管助學金,學生們拿來亂花,幸好被數(shù)學老師發(fā)現(xiàn),及時制止。不知不覺,三年初中過去了,15級的學生只讀完了初一的課程,畢業(yè)時沒有考試,也沒有畢業(yè)證。
初二延期開學
會場令人心驚
1966年7月,讀完初一,放暑假了。奇怪的是,暑假結束,學校也不開學。學校通知延期10天,然后又延期10天,這種反常其實早有“預告”。假期中返校那天,筆者聽到校圖書館里發(fā)出憤怒的聲音,全體老師開會,對幾個彎腰低頭的老師大聲地呵斥著。
總算回到了學校,迎接大家的卻是停課“鬧革命”。本該畢業(yè)的初三年級學生也被召回了學校,校園墻壁上到處是標語,“文化大革命”拉開了序幕。先是停課學習《十六條》,繼而“橫掃一切牛鬼蛇神”,葉世超老師和幾位教研組負責人首當其沖成了“運動”對象。接著是批斗“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整個校園沸反盈天。全校師生大會上,校長李邦卿被押上臺,彎腰低頭,“一巾一盆”制、鼓勵家庭出身不好的學生努力學習,都成了他“陰謀翻天”的“罪惡”。他在學生中一手培植起來的積極分子沖到臺上,揮起講桌上的麥克風,使勁砸向他的脖子。這一下下去,可有生命之憂,臺下膽小的同學嚇得閉上了眼睛。危急時刻,李述之老師走上臺來,他是烈士子弟,根正苗紅,平時在師生中人緣極好,是“運動”初期學校里的權威人物,他輕聲說了一句“要文斗,不要武斗”,這支危險的麥克風才停留在了半空中。
兩派爭奪制高點
數(shù)學老師解爭端
前院教學區(qū)變得門可羅雀,后院生活區(qū)卻成為主戰(zhàn)場,先是山頭林立地成立起各種“戰(zhàn)斗隊”,又分為“保守派”“造反派”兩大派系。葉老師成為“造反派”的負責人,筆者卻站隊在他的對立面。有幾次校園相逢,他駐足留步,筆者看都不看他一眼地走了過去,一副誓不兩立的架勢,背后傳來他一聲輕輕地嘆息。
后院東大門是學校的制高點,門上的附屬物聳向空中,有五六米之高。一面“保守派”的旗幟插在了上面,“造反派”不干了,非要換上自己寫有“東方紅”的大旗,兩派戰(zhàn)友紛紛趕來,全校學生差不多全都聚集到了這里,革命口號喊聲震天。不由分說,兩派的領頭人迅速攀上大門頂端,胸膛抵著胸膛,眼看要把對方推下去,女同學在下面尖叫。誰也沒想到,數(shù)學老師徐延堂氣喘吁吁地趕來了,他的聲音大得驚人:“我建議,我建議,聽著,換上一面國旗好嗎?”
這一招果然有效。下面的同學讓開一條道,大門頂端的兩個人無聲地退了下來。國旗找來了,飄揚在東大門的頂端。在這群學生心里,無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祖國永遠是至高無上的。
助學金不再統(tǒng)一管理 掏錢買梨時被教育
也許是厭煩了無休止的斗爭,初二下半年時,運動相對沉寂下來。“保守派”被瓦解,筆者與“戰(zhàn)友”成為受歧視的游蕩者。助學金照發(fā),再沒有人替學生統(tǒng)一管理,變成了自由支配的零花錢。走出后院的東大門,就是雙楊店村的集市。百無聊賴中,筆者與幾個同學晃蕩到一個梨攤上,涎水直流。正打算掏錢,背后響起了說話聲:“要買梨嗎?”
是數(shù)學老師孫樹田。入學初期,孫樹田擔任過筆者所在的15級2班的副班主任,他在1957年的“反右派”運動中被定為“右派分子”,從此少言寡語,對誰都和顏悅色。這次語氣卻格外嚴肅:“知道助學金是干什么的嗎?”許是為了緩和尷尬,他轉(zhuǎn)緩語調(diào),出了一道關于梨的數(shù)學難題,內(nèi)容大概是一群和尚去趕集,碰到了一堆梨什么的,求和尚和梨的未知數(shù)。幾個學生都低垂著頭,臉漲得通紅,乖乖地跟老師返回了學校。
夜晚降臨,學校沒有按時響起鐘聲,前院教室里晚自習的燈光早已熄了些時日。一縷幽怨的簫聲遠遠傳來,那是劉金輝老師在吹簫。他畢業(yè)于名牌大學,遺憾的是出身于非勞動人民家庭,自知身份敏感,作了運動的“逍遙派”。
此后一段時間里,筆者的中學生活就是在這種簫聲中度過的,留下了沉重的記憶。如果有一天再見到劉老師,筆者一定要問他:“那支竹簫還在嗎?”
只讀完初一的課程 畢業(yè)沒有畢業(yè)證
1968年,在“支左軍宣隊”的主持下,草草恢復了“復課鬧革命”。沒有正規(guī)的課本,語文課學習的是各類報紙上批判“封資修”的文章。老師偶爾暫時找來毛主席詩詞代替,記得是一個紅色皮面的小本本。俄語課取消,早自習變成了“天天讀”(讀《毛主席語錄》)。掌權的“造反派”不斷來找原“保守派”的同學談話,尋找“新動向”的對立面,他們內(nèi)部更是四分五裂的斗爭不斷,大部分時間還是用來“鬧革命”。
不知不覺,三年初中過去,要畢業(yè)了,13級、14級和筆者所在的15級共三屆學生一起畢業(yè)。比之高年級同學,筆者還是幸運的,本應該1966年畢業(yè)的13級同學在學校里整整滯留了兩年。兩年時間,他們干了些什么?說是畢業(yè),沒有畢業(yè)考試,沒有畢業(yè)證書。對于15級的同學倒是按部就班,可只讀完了初一的課程,怎么算得上畢業(yè)?李邦卿校長正在掃廁所,學校革命委員會“你方唱罷我登場”地換了三五次,畢業(yè)證書是無人簽發(fā)的。筆者奔向“名校”的夢想徹底破滅了,背上簡單的行李卷,心情低落地走出了校門。一個同學要送筆者一程,路上他悄悄地說:“葉老師的一份剪報資料還在你手上,讓你還給他。”筆者一時陷入了惶惑之中,資料早丟了不說,三年間多次發(fā)生的尷尬,讓筆者真沒臉見他。
走出好遠,筆者才恍然大悟,老師在這樣向他的學生告別。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