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河一年四季水源充足(二)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3-06-13 17:30:24
沂水縣圈里鄉(xiāng)北代莊村前浯河上的單孔石拱橋。王玉國 攝
浯水發(fā)源地太平山的山頂
安丘市渠河水系示意圖
“堰浯入荊”這項水利工程,位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境內(nèi),即現(xiàn)在的安丘市南部景芝鎮(zhèn)渠河沿岸部分村莊及諸城市北部的石橋子鎮(zhèn),使渠河沿岸這大片肥沃的土地成為了“巨大的糧倉”。如此浩瀚的水利工程能夠順利實施,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客觀條件。
齊桓公拜管仲為相
使齊國成五霸之首
齊桓公即位后,勵精圖治,在鮑叔牙、管仲等名臣輔佐之下,齊國強盛,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都臨淄十分繁華,成為中原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齊桓公,姜姓,呂氏,名小白,是齊僖公的三兒子,齊國開國之君姜尚第12代孫,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執(zhí)政齊國,春秋時期齊國的第16位國君。
據(jù)《左傳》《史記》記載,齊僖公死后,齊國的君位傳給其長子齊襄公。齊襄公昏庸無能,為避免無妄之災(zāi),謀士鮑叔牙同公子小白到莒國,管仲和召忽則同公子糾跑到魯國避難。
襄公十二年(前686),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次年,公孫無知被殺,齊國需重立君主。得到消息后,魯國立即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繼位。因怕公子小白回國爭奪王位,管仲親率30乘兵車趕到莒國通往齊國的路上截擊公子小白,果然在莒道(約在今安丘與沂水交界處)遇見公子小白的大隊車馬。管仲等公子小白車馬走近,一箭射去,公子小白口吐鮮血倒下,管仲便返回稟報。其實這一箭射在了公子小白的銅制衣帶鉤上,公子小白咬破舌尖倒下裝死,躲過此劫。
此后,公子小白與鮑叔牙更加警惕,飛速向齊國挺進。最終搶在公子糾之前趕到齊都,順利登上君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公子糾得知齊桓公即位后氣急敗壞,派兵進攻齊都。齊桓公派鮑叔牙帶兵迎戰(zhàn)公子糾,在乾時(今淄博市桓臺縣)進行了一場大戰(zhàn),史稱“乾時之戰(zhàn)”,大敗魯軍,公子糾倉皇退回魯國。
隨后,齊桓公發(fā)重兵攻打魯國。迫使魯莊公殺掉了公子糾。為國計,齊桓公采納了鮑叔牙的建議,摒棄個人恩怨,不僅沒殺管仲,還委以重任,拜他為相。
管仲被齊桓公的大度和睿智所折服,從此竭盡全力報效齊桓公。他推行改革,減輕稅賦、發(fā)展經(jīng)濟;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使齊國逐漸強盛;修建齊長城,抵御外敵,并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終使齊國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將齊國霸業(yè)推至鼎盛。
齊魯大地上最早的水利工程——“堰浯入荊”就是在此時期誕生的。
太平山為浯水之源 大小水流蜿蜒匯聚
《辭?!贩Q:“浯河,在山東省東部,發(fā)源于沂山東麓,東北流經(jīng)安丘、諸城兩縣入濰河。”《水經(jīng)注·濰水》載:“濰水又北徑平昌縣故城東,荊水注之。水出縣南荊山阜,東北流徑平昌縣故城東。城之東南角有臺,臺下有井,與荊水通。物墜于井,則取之荊水,昔常有龍出入于其中,故世亦謂之龍臺城也。荊水又東北流,注于濰。濰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山,世謂之巨平山也。”巨平山就是太平山。太平山有兩大主峰,第一主峰海拔523米,第二主峰海拔518米,兩座山峰由三縣拱圍。太平山上的雨水,也分別流向安丘、沂水和臨朐三縣,可謂“一水滴三縣”。
北流的太平山之水先進入安丘鯉龍河,后匯入汶河;西去臨朐的山水流入了汶河上游;西南山麓臨朐縣大官莊村的山泉,則是“浯水”距離最遠的源頭;而來自太平山主峰的水分別從臨沂市沂水縣圈里鄉(xiāng)的上二郎峪和紅石峪兩村附近山谷流下,沿途接納了部分細小水流,兩水源最終在圈里鄉(xiāng)小弓河村南匯入浯河。三個源頭相距不過10公里。除此之外,還有大大小小多條細小水流,從大山母體里滲透出來,形成山崖間的小溪,后成水潭,潭水外溢,形成流泉,最終都匯入了浯河。而大官莊村的山泉是浯河的最大源頭。一股股細流匯成“堰浯入荊”的母體浯河。
古時安丘位于齊國中南部,地形東西長而南北稍窄,在這片土地上,高高低低起伏著153座山,其中有36座海拔百米以上的山,48條河在其間蜿蜒流淌。
接納沿途眾多河流
浯河全長百余公里
“浯水”就這樣從遠古走來,彎曲向東流成了浯河。從安丘郚山鎮(zhèn)太平山源頭到原臨浯古河村往東北流經(jīng)臨浯沖積平原經(jīng)景芝匯入濰河,古老的浯河全長百余公里。
在上游幾十公里的流程中,浯河接納了沿途眾多河流,水量變得充沛而富足,才擁有了滔滔不竭的生命力。
在進入安丘界時,浯河接納的第一條自北向南的支流名為大苑河,全長11.2公里,河道寬闊,流水平穩(wěn)而清澈。6公里長的中、上游地段,兩邊均為丘陵,兩側(cè)降水量大。這里植被茂盛,風(fēng)景優(yōu)美,被稱為安丘的“九寨溝”。
第二條為秋峪河,全長8公里,雨量集中。經(jīng)于家河水庫入老子河。
第三條是老子河,全長14.6公里。還有柿子園河、庵子河、孝廉河、水潤道河、水廉河、寨莊河、店子河……
此處水流如此密集而豐沛,是因為地處安丘西南部山區(qū),流域內(nèi)有虎眉山、紫草山、擂鼓山、井子山、雙子山、鞍子山、旺山、陳古山、磨山、虎崖、大頂子、大架山、摘月山、摘燈山、城頂山、保國山、八大頂山、鐘樓山和太平山等山,海拔百米以上的山有36座。有山就有水,浯河流經(jīng)了這些山山水水,才成了浯河,直到齊桓公“堰浯入荊”后,又誕生了“渠河”。
再有,在浯河中上游這段密布山水的地帶,有個得天獨厚的特殊條件,離此幾十公里的西北方,有兩道阻擋寒潮冷風(fēng)的自然屏障,第一道是海拔千米以上的沂山山脈,強硬地阻止了來自大西北的寒流;第二道是綿延聳立的城頂山。地理上的優(yōu)勢使這一地區(qū)林木茂盛,雨量充盈,形成一個天然的“大水箱”,供給浯河一年四季充足的水源。
本版圖片由孫寶平提供(署名除外)
責(zé)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