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国产主播在线观看,日本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av簧片,91在线视精品在亚洲,天堂色综合视频在线观看,国内自拍天天操天天干,亚洲日韩第一视频在线观看

您當前位置:濰坊新聞網(wǎng) > 文化視界

濰水岸 | 永遠不忘來時路

來源:濰坊日報   發(fā)布時間:2023-08-03 09:29:00

永遠不忘來時路

——聽烈士后代白景花講紅色家史

◎田兆廣

  波濤滾滾的黃河水在陽光下閃著粼粼的銀光,從遙遠的天際奔涌而來,在遼闊的魯北平原上,瀟灑地拐了一個彎后,一路征塵,一路東逝。翻騰的漩渦中,卷著混濁的黃沙,黃沙里書寫了多少可歌可泣、綿延不絕的滄桑故事,演繹著多少流經(jīng)歲月的神奇。

  “八一”前夕,在桓臺縣水利局老家屬院一棟舊式樓房里,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白景花坐在客廳沙發(fā)上,向我們講述一個78年前的故事——

  引子

  1945年農(nóng)歷五月十四,魯北平原黃河岸邊,時在濱海軍區(qū)后勤部被服廠服役的馬玉英,在隨部隊轉(zhuǎn)移走到此地時,艱難地生下了一個女孩。為了不影響隨部隊行動,孩子出生不久,馬玉英點上煤油燈,伸出自己的右手拇指,放在燈頭上燙得滾熱,迅速在嬰兒的頭皮上重重地按了一下。嬰兒撕心裂肺的哭聲刺破草屋,也刀割般剜著娘的心。自此,嬰兒頭頂這個被親生母親“狠心”燙出2分硬幣大小的傷疤,再也沒有長出過頭發(fā)。

  一周后,馬玉英抱著女兒沿河岸走進沾化縣馮家鄉(xiāng)白家村,進了一戶漁民的大門。漁民正手提油桶肩搭一件粗布夾襖,準備去河邊油船裝載貨物。馬玉英在院內(nèi)站在漁民面前說:“大哥,我馬上要去東北,不能帶孩子,把這孩子放在你們家,如果打完仗我還活著,就回來接她走;即使我回不來,全國快解放了,黨和政府也會管這個孩子的。”

  沒等漁民說話,馬玉英已將手中的孩子舉到漁民胸前,漁民拿下肩上的夾襖包起了孩子,又轉(zhuǎn)身回屋把孩子交給屋內(nèi)女人。

  出屋后見馬玉英已邁出他家大門,頭也不回地朝西北大路走去。

  襁褓中的女孩留在了白景村。村里白姓人居多,她又是解放軍寄養(yǎng)在老百姓家的孩子,養(yǎng)父母就給她起了個名字:白景花。

  一

  時光穿越78載歲月,此刻坐在筆者對面的白景花,清秀的面容,滿頭白發(fā)燙著大卷,臉白白凈凈,沒有多少皺紋,一對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仿佛能洞察一切。1米57左右的身高,講起話來中氣十足、思路清晰、語言流暢且富有思想和文采。她堅毅的神態(tài),清秀的容顏,優(yōu)雅的舉止,顯得比實際年齡要小好幾歲。

  陽光灑落在不大的院子里,也透過婆娑的樹影,穿過門窗灑落在我們談話的客廳。幾道閃爍著金色的斑駁光影映射到白景花的身上、臉上,老人的滿頭白發(fā)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頭頂上那塊明晃晃的疤痕格外顯眼。

  “我生養(yǎng)在沾化縣馮家鄉(xiāng)白家村,但壽光市雙王城寇家塢村是我生父的老家,壽光市牛頭鎮(zhèn)村是生母的老家,我的根系在壽光。”傷心不已的白景花低下頭,長久沒有說話。

  “近80年了,我知道了老家是何地,至今卻不知生父在何處。母女生離、父女死別,我都遇上了,‘生離死別’是我命運的真實寫照!聽母親說她在白家村生我時,父親正隨部隊在前線作戰(zhàn)。有人說濟南戰(zhàn)役時,他是攻打東門的工兵爆破連長,也有人說濟南戰(zhàn)役后,父親接著參加了淮海戰(zhàn)役,可父親到底犧牲在哪,誰也搞不清。” 傷心不已的白景花低下頭,長久沒有說話。 她告訴筆者,自己終生的夙愿是找到生父的尸骨,知道他魂歸何處,謎底解不開,自己死不瞑目。

  二

  一個舊式四方形的小木箱,白景花哽咽著從箱子里拿出一本厚厚的影集,一頁一頁地翻動著,指著一張張照片向筆者介紹:“這是生父母的軍屬、烈屬證件;這是養(yǎng)父母的相片;這是我的姥爺馬信友,1917年赴歐洲協(xié)助法國軍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這是我的二舅爺馬長茂,1925年10月出生,1945年參加抗日武裝;這是牛頭鎮(zhèn)革命元老馬保三,論輩分也是我姥爺,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當過壽光縣農(nóng)民協(xié)會主席,中共壽光縣委委員,1927年為躲避反動當局追捕出走東北,后在朝鮮仁川組織成立中華勞動組合會;這是青年時期的生母……姥爺?shù)募易逵?0多個軍人分別在南北兩個戰(zhàn)場上為國奮戰(zhàn),其中當八路軍的有四五個,母親、大舅在北方戰(zhàn)場打日本;二舅、三舅、父親同國民黨作戰(zhàn),大舅是殘疾軍人,母親和兩個舅舅雖沒傷亡,可滿身傷痕累累。我們家是妥妥的‘一門三英’。”

白景花珍藏的“救命夾襖”。

  看完照片,白景花又從箱子中拎出一個包袱,顫抖著雙手小心地解開包袱結(jié)口,一件鑲著白領(lǐng)邊的黑色夾襖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白景花把它展開放到茶幾上,泣不成聲地說:“當年生母把我交給養(yǎng)父時,養(yǎng)父這就是用這件夾襖包起了俺。俺一直把它視作‘救生衣’,這也是養(yǎng)父留給我的唯一財產(chǎn)。三四歲前,養(yǎng)父用它包著俺逃荒、躲鬼子……這件夾襖,是軍民魚水情的真實見證。”

  筆者看到,與夾襖一同裝在這個木箱里的,還有一張張泛黃的榮譽證書、獎狀,一枚枚裝飾著好看的五星、麥穗、花朵、緞帶的獎章、紀念章……白景花說,這些經(jīng)過戰(zhàn)火煙云熏染的物件,每一份都有一串生動感人的故事,都記載著一段先為人知的史實,這些“無價之寶”,是最現(xiàn)實、最直接、最鮮活的革命史料愛國教材。她一直用心珍藏著它們,一直尋找這些史料背后的真相,她希望這些父輩用鮮血染紅、承載著光榮與夢想的珍貴文物,能夠激勵一代代人銘記歷史,賡續(xù)前進,不懈奮斗!

  三

  “我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其實,養(yǎng)父母最早給我起的名字叫‘百姓花',因白家村是個以白姓為主的雜姓村莊,上學時老師給改叫‘白景花'。無論叫‘百姓花’也好,‘白景花’也罷,在村里爺爺奶奶輩、嬸子大娘輩,以及比我大一點的哥嫂、姐姐輩眼里,我是八路軍留在村里的根苗,得像養(yǎng)花一樣地養(yǎng)著、寵著。我想,我名字中的‘花’字,大致由來應該就是這個意思。”白景花哽咽著說。

  長大后的白景花曾聽養(yǎng)父說過,她一兩歲時,戰(zhàn)爭不斷,八路軍、國民黨、日寇幾方處于拉鋸戰(zhàn)狀態(tài),今天國民黨進村抓人,明天日本鬼子進村掃蕩。如果露出風聲或隱蔽不好,讓他們知道村里有個八路軍的孩子,不僅她命不保,還會連累鄉(xiāng)親。萬一再有漢奸告密,全村老少都會遭殃??蓱c幸的是,這種情況一直沒發(fā)生過,每次接到鬼子和國民黨進村的消息,鄉(xiāng)親們都第一個告訴養(yǎng)父,養(yǎng)父會急忙用這件夾襖把她包好,抱到安全的地方躲避,有時和敵人“捉迷藏”,類似擊鼓傳花似的把她接力轉(zhuǎn)送到剛剛接受過敵人搜查的家庭,轉(zhuǎn)到誰家就吃住在誰家。有一次還鄉(xiāng)團進村,鄉(xiāng)親們先是白景花隱蔽到海邊蘆葦蕩里,又轉(zhuǎn)移到荊條棵子林里。她被養(yǎng)父的夾襖包著,安然地酣睡在鄉(xiāng)親們懷里,鄉(xiāng)親們卻忍著蚊蟲叮咬、扇著蒲扇給她驅(qū)蟲趕蚊子,特務、還鄉(xiāng)團走后,又把她安全護送到村里。

  白景花的養(yǎng)父是1977年離世的,僅活了60多歲,養(yǎng)母于2006年仙逝,享年96歲。幾十年過去了,養(yǎng)父留下的遺物已所剩不多,可這件夾襖她卻一直小心地留存著,讓它陪伴在自己身旁。她視這件夾襖為‘寶衣’‘護生襖’‘救生衣’‘保命符’,就連夾襖領(lǐng)子上父親穿過留下的汗?jié)n都沒舍得洗掉。因為,這是父親的味道,上面有父親的體溫??吹剿?,白景花會想起天高海深一樣的父愛,就會記住鄉(xiāng)親們的大恩大德。

  白景花上小學那年,縣里籌建階級教育展覽館,在全縣收集戰(zhàn)爭年代留下的各種物件,當縣人武部得知白家村有個八路軍留下的后代時,曾派人去白景花養(yǎng)父母家,想把她接到縣里由國家撫養(yǎng),但養(yǎng)父母卻怎么也不舍得白景花離開他們,堅持由自己撫養(yǎng)。對白景花來說,雖然失去了一次改變個人命運的機會。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長大懂事后,她對此并沒有一絲埋怨、責怪!她理解養(yǎng)父母的心,也感謝黨和國家對八路軍后代的關(guān)心厚愛。

  白景花十五六歲去當時的壽光縣民政局尋找生父下落時,被安排住進了民政局最好的一間宿舍,吃飯在局機關(guān)食堂。那正是國家經(jīng)濟困難時期,工作人員都吃定量,只有她可以隨便吃喝,大家都把她當‘公主’級人物,給予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照顧,后期她去廣東湛江尋找母親的路費,也都是民政局出的。

  四

  白景花的生父叫張華堂,出生在一個中等偏上比較富裕的家庭,姊妹四個,他是老大。母親馬玉英姊妹七個,也是家中長女,但家境遠比不上張華堂家。為了給哥哥找媳婦,父母將年幼的母馬玉英送到張華堂家當了童養(yǎng)媳,把婆家給女兒的彩禮錢又當了給兒子說媳婦的彩禮錢。

  馬玉英受不了婆家人的虐待、折磨,于1937年偷偷跑出去當了兵。1944年,已有7年軍齡的她回了一趟娘家,婆家知道后,找到馬玉英娘家逼著她和丈夫圓了房。

  圓房前,馬玉英和張華堂進行了一番長談,兩人作了個秘密約定。馬玉英說:“圓房后,你和我一樣到隊伍上當兵,一起打鬼子!這樣我們就是一家人,否則就拉倒,解除婚約,各走各的道……”張華堂答應了馬玉英的要求。

  圓房不久,馬玉英就回到了部隊。而誠實厚道的張華堂也信守給新媳婦許下的諾言,悄悄離開家鄉(xiāng)壽光縣冠家塢,參加了八路軍。從那以后,兩人再沒見過面,馬玉英只聽說他在宋時輪的部隊服役,好像在機槍連。遺憾的是,張華堂至死也不知道自己還有個女兒。為了兌現(xiàn)新婚妻子的那句諾言,帶著打鬼子的神圣使命,背負著民族解放的千斤重擔,他新婚不久就去當兵、繼而奔向抗日前線。聽白景花的舅舅馬長茂說,1948年濟南戰(zhàn)役打響前夕,他見過張華堂一面:高高的個子、面容清瘦,人長得很帥,當時是負責攻打東南門的爆破連連長,正在緊張地進行戰(zhàn)前準備。馬長茂的部隊負責攻打西南門,因時間緊急,他倆匆匆打了個招呼,就各自投入到了即將來臨的戰(zhàn)斗中。濟南戰(zhàn)役結(jié)束后,馬長茂再也沒有見到過張華堂,聽說張華堂的部隊接著投入到了淮海戰(zhàn)役中,也有人說淮海戰(zhàn)役時父親是特務連長。

  “父親的尸骨到底是留在了濟南戰(zhàn)役戰(zhàn)場上,還是淮海戰(zhàn)役戰(zhàn)場上,我不得而知。”白景花平靜地說著這些,像講述一個久遠的故事。良久,她的淚水奪眶而出!

  五

  從上小學開始,同學們就議論說白景花是八路軍留在村里的孩子。 在一個偶然機會,她無意中從姨母(養(yǎng)母的妹妹)嘴里得知,自己是在沾化縣馮家鄉(xiāng)白家村出生的,并且告訴她當年的接生婆還在。

  小孩子想法天真、簡單,她想尋找生母,想看看她長得什么樣子?為什么不要自己了?生父在哪里、干什么……

  白景花去見接生婆那天,上身穿了一件黃褂子,不知因為她長得很像母親,還是這身打扮和當年穿軍裝的母親差不多,接生婆一見她,就說:“哎,你看你,這么多年沒見面,可是一點也沒見老呀!”白景花說:“你認識我嗎?”接生婆說:“哎呀,我咋能不認識你呢!那年你生孩子,可是我給你接的生呀!”白景花叫了她一聲大娘,說:“大娘,我就是你接生出來的那個孩子啊,我今天來就是想問問你,我母親她姓啥名甚?”接生婆驚訝地張大了嘴巴,過了好一會兒,才對白景花說:“你母親當時在隊伍上,是個當兵的,你和她長得一個模樣,生你時也就是二十二三歲的年紀。從你和她的長相看,我敢斷定,她就是你母親!”

  順著接生婆提供的線索,白景花又斷斷續(xù)續(xù)找了3年。1966年,村里、公社推薦她參加了縣里的社教工作隊。有一天白景花在沾化縣城碰上一名退伍兵,閑聊中竟然打聽到了母親的信息。退伍兵說他和馬玉英是同一個部隊的,1941年到1945年期間,馬玉英在山東省渤海軍區(qū)第四軍分區(qū)當兵;1945年-1947年期間任六縱隊21旅政治部直屬隊指導員,新中國成立前是43軍后勤部出納,后來南下了。趙姓退伍兵也說她長得像母親。

  根據(jù)接生婆和趙姓退伍兵提供的情況,白景花分別給省民政廳和公安廳寫了一封信,在各級組織的幫助下,1966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白景花帶著壽光市民政局給她籌措的盤纏,從濰坊市坐上了去廣東湛江尋母的火車。

  彼時的馬玉英,已從部隊團級崗位轉(zhuǎn)業(yè)到湛江衛(wèi)生學校任校長兼黨委書記,再婚后又生養(yǎng)了兩兒一女四個孩子。

  到生母家的第二天一早,白景花從睡夢中醒來,見馬玉英坐在床頭,一雙又紅又腫的眼睛,正出神地看著自己。她柔情地對白景花說:“你睡得可香了,起床我給你梳梳頭吧。”說罷,拿過一把梳子,輕輕扒開白景花頭頂,繼而,眼淚吧嗒吧嗒滴落下來,喃喃地說:“這就是我的閨女。”“你頭上有個地方不長毛發(fā)你知道吧?”一聽母親問這事,白景花很生氣,連珠炮似地說:‘我聽別人說過,自己又看不見,聽說是你弄的?天底下就沒有你這樣的娘!為什么這么狠心,給我頭上燙塊難看的疤,為什么丟下我不管了?”說著說著,白景花嗚嗚地哭了。

  “嗯,是我把你送人的時候,用燙熱的手指給你燙的記號,想打完仗去找你的?,F(xiàn)在俺覺得自己這樣做有點傻。”母親如是說。

  “你知不知道把俺送給了誰?。?rdquo;白景花問。

  “不知道。我在這個村里待的時間很短,當時著急之下沒來得及也忘了問男當家的大名,好像大家都叫他老十八,叫女主人沈娘娘。”

  沉思良久,母親意味深長地對她說:“這些年,我如果想找你的話很容易,但你養(yǎng)父母拉扯大了你,我去摻和啥!”

  馬玉英告訴女兒,她1937年入伍后,部隊歷經(jīng)幾次轉(zhuǎn)隸,最后歸屬第四野戰(zhàn)軍。先后參加過錦州戰(zhàn)役、四平戰(zhàn)役等,把白景花送給白姓鄉(xiāng)親撫養(yǎng),回到部隊的母親,當了四野首長的隨身衛(wèi)生員,南下后又在原廣東軍區(qū)高雷軍分區(qū)任職。

  白景花在湛江待了半年。生母征求她的意見,問她是想當兵還是招工,但經(jīng)過慎重思考,她最終又回到了沾化。

  當時,養(yǎng)父母家已有了一個妹妹、兩個弟弟,一家6張嘴,日子過得很緊巴。身為漁民的養(yǎng)父拼死累活,也難以讓全家人填飽肚子。白景花想,自己是老大,不顧這個家不行啊,父母把自己拉扯大,也應該替他們分憂解愁了!

  白景花成了一名渤海邊辛勤勞作的漁家姑娘。血液里流淌的軍人血脈,鍛造了她打小吃苦耐勞、不畏艱難的秉性。為了讓一家人活命,她豁上力氣拼命干活,每天來到靠近渤海邊的一塊大洼地,挖野菜、剝樹皮、打撈海草,撿拾海鮮、野草種子,凡是能吃的她都收入筐中,帶回家給弟妹充饑。在渤海邊的鹽堿灘上,生長著一種黃西菜,菜葉像針的形狀,味道稍微有點咸,一叢一簇的呈蓬松狀,也有人叫它龍須菜、黃蓿菜。沿海一帶,大部分的植物都無法生存,能夠在含鹽堿的海邊荒灘野地扎根的只有黃西菜,越是風大水咸土質(zhì)堿的地方,它生長得越是茂盛。白景花把黃西菜挖回家,用涼拌、熗炒作給家人吃,度過了那些個忍饑挨餓的春秋冬夏。

  養(yǎng)母是小腳,干不動農(nóng)活,洗衣做飯、刷鍋洗碗白景花全包下了。沾化一帶的地是鹽堿地,海水退潮后,海岸上一片漂白,咸鹽漂在海岸上,漁民吃的鹽就是鹽土曬的。每年秋天,白景花把地里的蘿卜收回家后,就拿著簸箕、笤帚,跑到海邊,等退潮后扒開鹽土,掃上一袋子鹽堿,回家培在蘿卜上,腌上幾天就成咸菜了。

  這些年,經(jīng)常有人問白景花:“你是革命烈士的女兒,生母又是南下的高干,為什么年輕時不往高枝上飛?何必讓自己吃這么多苦受這么多罪?后悔不?”對此,白景花總是一笑了之。說實話,往高枝上飛的機會不是沒有,而且不止一次。20世紀70年代初,母親又征求過讓她去湛江工作的意見,壽光市民政局也曾向她發(fā)出了到局里工作的邀請,但她都放棄了。

  1966年,白景花參加了縣社會主義教育工作隊,她與一位叫王家仁的青年在一同工作、學習、勞動中互生好感,結(jié)下友誼,產(chǎn)生情愫。

  王家仁1938年出生于菏澤曹縣,他是曲阜水利學校畢業(yè)的高材生,分到桓臺縣水利局后,一輩子沒挪窩,從一名辦事員干到局里的科研領(lǐng)軍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一直到70歲才辦理了退休手續(xù)。白景花被安排到局里工作,當了丈夫的助理后,兩口子長年不著家,扛著鐵鍬、鎬頭,到荒山嶺野、林地農(nóng)田開挖、取樣、檢驗,風餐露宿進行野外作業(yè)。下雨時人家往家里跑,她得幫丈夫拿著很重的家什,陪他往野外跑,一干就是大半天,開挖多處不同地塊,取出不同深度的土質(zhì)樣本。年輕時,他們的兩個兒子根本就無暇顧及。桓臺縣水利局一半以上的科研項目都是王家仁領(lǐng)銜完成的,他多次被評為省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榮獲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他的先進事跡,被省市新聞媒體廣泛宣傳。

  作為烈士的后代,她沒有給父親的那塊烈士紀念碑上抹黑,她也無愧于父輩留下的那一張張證書、一枚枚軍功章!

  六

  關(guān)于白景花老人講述的紅色家史,筆者在其生母馬玉英出生村編著的《牛頭鎮(zhèn)村志》中,看到一篇《老棗樹下“一門三英”》的文章,專門記載了滿門忠烈的馬家大家庭。文章中說,馬家目前已有140多名成員,10多人受過高等教育,而且有碩士、博士;從牛頭鎮(zhèn)村走出去的軍人能有一個排,馬玉英在湛江生養(yǎng)的幾個子女,也都當過兵。家族中黨員人數(shù)能成立一個黨支部。他們不忘初心,牢記家訓,傳承革命薪火、紅色基因;他們政治堅定,思想先進,追求進步,業(yè)績突出,不愧為革命先烈的后代!

  2020年建黨99周年的時候,100歲的馬玉英在其侄子馬曉光先生所著的家史《老棗樹下黨旗紅》序言中寫道:“我們的家史,是一部充滿苦難的歷史,是牛頭鎮(zhèn)歷史的代表,是整個中國歷史的縮影。牛頭鎮(zhèn)1926年就有黨組織,我們的家庭黨小組,要熱愛共產(chǎn)黨,要聽黨的話,要牢記初心使命,把革命薪火、紅色基因在馬家后代中傳下去。”

  白景花老人以樸實的語言、低沉的語調(diào),時而如泣如,時而如悲如啼地講述了“一門三英烈,三代鑄英魂,忠魂昭日月”的紅色家史,她的敘說感人肺腑、催人淚下。采訪結(jié)束時,白景花委托筆者辦兩件事,一是找位畫師,給生父繪制一張畫像;二是把養(yǎng)父留下的粗布夾襖,自己保存的證書、徽章,贈送到有關(guān)紀念館(室)。讓更多的人看到它們,知道這些物件背后的故事。

  白景花老淚縱橫、哀婉凄慘的敘說,是那樣強烈地震撼著筆者的心靈??缭桨雮€多世紀的尋找,永無絕期的思念!勝利來之不易,和平來之不易,它是無數(shù)像白景花生父母、養(yǎng)父母一樣,以“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大義之舉,舍卻身家,救亡圖存,拼出來、干出來的,是用鮮血和生命換取的!

  一門三英烈,浩氣貫長虹!是他們,把追求鋪成路,把生命染成花,把足跡塑成碑!

  已經(jīng)黯淡的硝煙、遠走的背影,伴隨著他們前行的腳步;飄走的靈魂、留下的遺像,定格下了他們忘我的神情,追索的癡情!

  是他們,且把忠魂當空舞,砥柱中流主沉??;是他們,讓中華民族高揚起不屈的頭顱!一塊疤痕,映照赤膽忠心,一件夾襖,彰顯大愛無疆;一生尋找,延續(xù)母女情長;走出“洞房”,血灑抗日戰(zhàn)場;一門三英烈,代代赤心向黨!活生生的事,活生生的人,誰能說這是傳說?

  一曲衷腸暖熱土,萬千真情常相訴。白景花老人的敘說,便是天地間的永恒!

責任編輯:平小娜

文化快訊查看更多

濰坊日報社主辦   網(wǎng)站備案號:魯ICP備10207392號-1   魯公網(wǎng)安備 37070502000004號   新聞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4

新聞熱線:0536-8196500   廣告熱線:0536-8196033   郵箱:newswf@126.com   濰坊國際風箏會

版權(quán)所有:濰坊日報社(濰坊報業(yè)集團)   濰坊新聞網(wǎng)絡(luò)傳媒有限公司 ? 2007-2021   網(wǎng)絡(luò)內(nèi)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  “涉互聯(lián)網(wǎng)算法推薦”專項舉報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