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濰坊新聞網(wǎng) > 文學讀書
來源:濰坊日報 發(fā)布時間:2023-10-13 11:02:08
拾落穗
◎李學軍
秋天的田野,風韻撩人,余香彌漫。風兒輕輕從耳邊滑過,透著絲絲清爽,撩動發(fā)絲輕拂臉龐;天空高遠湛藍,云朵慵懶地飄著,眼前時而劃過鳥兒自由飛翔的身影。路邊田里的玉米、大豆等農(nóng)作物都已成熟,泛著豐收特有的金黃。又是一年秋收季,辛苦一年的莊稼人,盼著有個好收成。無論何時,土地、糧食,就是農(nóng)民的希望。眼前的景象讓我回到童年的秋收時光。
秋收季節(jié),家家戶戶男女老幼全體出動。秋季的田野里,滿坡滿地隨處可見秋收的人群。大人們忙著收獲,而小小的我們,就在漫無邊際的田野里撿拾收割遺漏的莊稼,玉米、地瓜、豆粒……那時家里窮,家庭所有的開銷都是從莊稼地里出。這一季秋糧是每個家庭的經(jīng)濟支柱,收成好了,賣了糧食換錢、換物。我心心念念的過年的新衣服也在這秋天的收獲里。這些撿拾的糧食或許就是我們過年的新衣服、新鞋子。土生土長的莊稼娃,從小就懂得“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義。一年又一年,無數(shù)個秋季里,“拾落穗”(撿拾收割后漏掉的莊稼)是我童年抹不去的記憶!那些遺漏的“寶物”,伴隨我度過快樂的童年。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是生活的磨礪所賦予我們的能力。比起那些生活條件好的孩子,我們的確更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每到秋收,我們都挎著筐子、竹籃子,滿地里尋找遺漏的莊稼??吹侥睦锏挠衩资胀炅耍鸵豢靡豢玫仨樦衩锥捤褜?,特別是那些倒在地下的玉米,總能從那上面“淘”到一個寶貝。當然,也有不如人意的時候。有時候一個上午也找不到幾個玉米,畢竟和我一樣的孩童比比皆是。一塊莊稼地不知道讓我們這群“淘寶者”翻過多少遍。盡管如此,我們依舊樂此不疲地“尋寶”。這樣的生活,既能體驗田園的艱辛,又讓人懂得勞動的不易。
由于我怕蟲子,就把搜尋的主要目標放在了地瓜上。母親為我準備了一把鐵鏟子,看到有未開挖的地方,就用鐵鏟子刨開,里面總能藏著一個“地雷”。有時候是一串,每當挖到一串“地雷”,我就特別開心。凡事都需要經(jīng)驗,干得多了,經(jīng)驗自然就足了。只要看到有套著牲口的犁杖往田里去,我就緊跟在后面,犁杖翻過的土地里會冒出無數(shù)個遺漏的地瓜。記得有一次,我跟在一個犁杖后面一上午,撿到了兩簍子地瓜,我放在地頭,哥哥用手推車幫我運回家。那是我記憶中唯一一次“拾落穗”拾得比姐姐和妹妹多。在我們家,我是干活最不中用的那個,姐姐經(jīng)常說我干活是“搭頭”(多我一個不見多,少我一個不覺得少),就連比我小兩歲的妹妹干活都比我麻利。直到現(xiàn)在,我仍然是家里的“搭頭”。那次,我終于在姐姐、妹妹面前揚眉吐氣了一回,也是我在她倆面前曇花一現(xiàn)的高光時刻。
“拾落穗”還有個訣竅,就是雨后“尋寶”。特別是地瓜,被一層泥土包裹著,很難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雨水的沖刷,它們便“原形畢露”,一目了然,很容易撿到。因此,雨后的田野里,到處是“拾落穗”的人群。田野里的玉米、地瓜都會一個不剩地被我們這些人撿回家。
當田野里的玉米稈被砍倒收凈,地瓜地也翻騰一遍,最后剩下的只有豆粒了。連小小的豆粒我們也不放過。我們手里的工具由大竹筐換成了小布袋,把那小小的粒子一顆顆地扔進布袋里,撿一會,就掂掂重量,通常一個上午在一個地方不動也撿不完,不像撿玉米和地瓜那樣要到處跑。有些調皮的男孩子,他們干不了這樣細致的活,滿田野里找田鼠窩??吹接新∑鸬耐炼?,他們就用手扒開,有的扛著比自己還高的鐵锨,笨拙地挖開那隆起的土堆,那里面必定能挖到田鼠倉。有時候能挖到五六斤五谷雜糧,順便把可惡的田鼠窩連窩端掉。
轉眼間,幾十年過去了,可童年那些散碎的記憶,依然在歲月的深處閃光。如今的田野里,機器轟隆隆地響過之后,顆粒歸倉。土地還是那些土地,田間卻再也不見“拾落穗”的少年。
責任編輯:平小娜
濰坊日報社主辦 網(wǎng)站備案號:魯ICP備10207392號-1 魯公網(wǎng)安備 37070502000004號 新聞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4
新聞熱線:0536-8196500 廣告熱線:0536-8196033 郵箱:newswf@126.com 濰坊國際風箏會
版權所有:濰坊日報社(濰坊報業(yè)集團) 濰坊新聞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 2007-2021 網(wǎng)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 “涉互聯(lián)網(wǎng)算法推薦”專項舉報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