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日報社濰坊融媒訊 陶器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載體。今年64歲的王雍閣,自幼受家庭熏陶,癡迷中國歷史文化,傾心古陶器文物修復工作。自2009年以來,王雍閣奔波于近百家博物館,經(jīng)過“土與火”的淬煉,于近日仿制完成123件國寶級陶器。
王雍閣和他仿制的陶器
5月6日,記者走進王雍閣位于濰坊齊魯文化古玩城的工作室,一件件古樸的陶器映入眼簾。惟妙惟肖的陶豬、鳥形雙系彩繪陶壺、陶鷹鼎等,仿佛開啟了一場時空之旅。
王雍閣和他仿制的紅陶獸形壺
“這是仿制的山東博物館收藏的紅陶獸形壺,出土于泰安大汶口遺址。我去了五六次山東博物館,觀察了很長時間,最終按照原比例仿制完成。”王雍閣說。記者看到,這件陶器尾部設筒形口,背部有抓手,腹部鼓起,腿部粗壯。精巧的造型和光潤亮澤的器身,顯示出極高的制陶技藝和審美智慧,令人嘆為觀止。
一件件精美的陶器體現(xiàn)了王雍閣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為從陶器中探尋先人的工匠技藝,將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王雍閣辭去原本穩(wěn)定的工作,投身到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研究中。1996年,王雍閣拜制陶手藝人厲彥相為師,系統(tǒng)學習制陶技藝。他曾多次赴美國、希臘、意大利、日本等國,與這些國家的博物館進行新石器時代文化交流。
2009年春,王雍閣決定發(fā)起“百尊新石器時代國寶級陶器仿制計劃”。他查閱了大量資料,奔波于陶器所在的近百家博物館。那段時間,王雍閣幾乎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他謝絕一切來客,每天堅持工作十多個小時。王雍閣為節(jié)省資金,甚至幾天才吃一頓肉,前往全國各地博物館常常選擇乘坐便宜的綠皮火車。
王雍閣仿制的陶器
王雍閣介紹,想按照原比例仿制陶器絕非易事,工藝復雜且精細,每一步都有近乎苛刻的要求,成坯率低、破損率高、顏色均勻度難控。在仿制過程中,作品常常不盡如人意,王雍閣只好將它們?nèi)吭宜?,潛心揣摩,悉心研究,反復實驗改進,直到破解難題。王雍閣仿制出的123件陶器,形態(tài)各異,造型逼真,大的如水缸,小的可以握在掌內(nèi),再現(xiàn)了新石器時代古人的生產(chǎn)和生活場景,讓人嘖嘖稱奇。
“這些陶器是中華文明的藝術瑰寶,我希望通過自己的綿薄之力,讓它們走向世界,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文化。”王雍閣說。
下步,王雍閣打算帶仿制的123件陶器進行巡回展,讓文物“活”起來,守護和傳承好中華傳統(tǒng)文化。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郭超/文圖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