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安丘縣城牌坊街。
馬應(yīng)龍畫像。
馬從龍畫像。
馬文煒回故里十八年,教子有方,兩個兒子同榜中進士。編纂《安丘縣志》引領(lǐng)虎林馬氏成為“修志世家”。安丘人民在縣城建“大中丞坊”感念其在歷史文化傳承中的貢獻。
兄弟同榜中進士 書房命名“筆花齋”
馬文煒編完《安丘縣志》,面臨朝廷大考,他著述文史的計劃繼續(xù)推后,把主要精力用在輔導(dǎo)兩個兒子馬應(yīng)龍、馬從龍備考科舉上。父子合力向萬歷二十年(1592)科考沖刺。
兩個兒子如期進京趕考,望子成龍的馬文煒忽于一夜得夢,書房筆筒中的毛筆頂端開出兩朵鮮花,驚喜至醒,仍感艷麗在目,清香繚繞。時好友莫懷古聞知,說:“此大喜也,好花必結(jié)碩果。二位公子前程已定了。”
幾天之后,果然有兩份喜報接踵而至,長子馬應(yīng)龍以第三甲四十四名中進士,次子馬從龍以第三甲二百名中進士,開安丘兄弟同榜中進士的先河。一家“父子三進士”與“一日放三西”都成為安丘人引以為榮的驕傲和美談。
馬文煒隨后就將書房命名為“筆花齋”。并在門口撰寫對聯(lián):“昔年?;⒓衣暸f,今朝乘龍喜氣新”,橫批為“?;⑹兰?rdquo;。
接下來的時光,馬文煒就在筆花齋這個優(yōu)雅的環(huán)境里,寫出了《雁門集》1卷,《奏議》2卷,《淮陽雜錄》2卷。
長子馬應(yīng)龍初授祀縣知縣,累官至禮部郎中,是明代北方著名學者型官員;次子馬從龍初授山西洪洞縣知縣,斷案如神。后擢升給事中,以直聲名聞當時。萬歷皇帝懶于朝政,閹黨擅權(quán),政治腐敗。他先后上奏章數(shù)十本,皆切中時弊,名震朝廷。天啟元年(1621)明熹宗朱由校屢次詔書啟用,升通政司參議、尚寶司卿、南大理丞,皆不赴任。一心一意在家侍奉老母郭氏,閑暇潛心經(jīng)史,以授徒為業(yè)。
傳承歷史人文有功 安丘百姓建坊褒頌
馬文煒于萬歷三十一年(1603)辭世,享年70歲。在他去世后,安丘人民決定為他建功德牌坊。
明清時期建造牌坊,有嚴格標準,只是有權(quán)有錢,沒有政績,品行不端,最高統(tǒng)治者不認可,也沒有資格立牌坊。馬文煒的“大中丞坊”就是皇上按其最高官職巡撫命名和頒賜,當?shù)匕傩站杞?。具體位置在距馬文煒的筆花齋北邊不遠的縣城東西主街,當時的縣衙門口以東、文廟大門以西,現(xiàn)人民路興安街道大門東側(cè)。坊上文字為掖縣有“神筆”之稱的劉重慶書。當時安丘城的牌坊很多,一共有24座,只有辛應(yīng)乾、馬文煒的“大中丞坊”兩座受旌表牌坊。
安丘縣衙以東的街區(qū)與馬文煒有關(guān)聯(lián)的牌坊還有一座“世科坊”。位置在小關(guān)街東頭,為馬文煒和他兩個兒子馬應(yīng)龍、馬從龍,清順治舉人馬長春、進士馬澄而建,以此紀念馬氏一家四世五人科舉成名。一個家族,跨越兩朝一百年,功名不斷,的確值得炫耀。
小關(guān)街以南是馬文煒族人聚居處,與牌坊稍有一段距離。在南草市街馬家聚居處的西面,還建有一座“三沐綸音坊”,是為馬文煒雙親馬惠及妻門氏所建。如今,這些牌坊都不存在了。
帶出修志世家
躋身名門望族
縱觀馬文煒生平業(yè)績,最突出的還是閑居安丘時著成了最早的地方縣志,由此引領(lǐng)虎林馬氏成為“修志世家”。
馬文煒系虎林安丘馬氏第七世,由他攜兒子馬應(yīng)龍、馬從龍,及侄子馬夔龍完成萬歷《安丘縣志》,從此安丘虎林馬氏與修志結(jié)緣。
清順治十五年(1658),邑人王訓主編《續(xù)安丘縣志》時,曾聘由開封府通判告歸的馬夔龍為顧問,王訓在《續(xù)安丘縣志》自序中云,馬夔龍助其完成志書采詢。
十一世馬爍,字蔭千,號晦夫,少承家學,才名遠播,侍親至孝,知江蘇昆山期間,編撰《昆山縣志》。
十三世馬世珍,字席公,清嘉慶初恩貢,幼承家學,不屑功名,平生以文為樂,工詩文,精制藝,尤以古文蜚聲山左文壇。為“安丘七子”之首。乾隆五十四年(1789),安丘知縣謝葆澍倡修縣志,邀任總纂,為此休官歸里,在家獨自完成志稿,定名為《安丘新志乘韋》,也即安丘第三部縣志,共16卷。
虎林馬氏后人修志至十七世馬步元達到高峰。馬步元,字梅生,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歷任工部七品京官,翰林院庶吉士、編修,甘肅正主考等職。休官歸家后熱心修志,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編寫《安丘縣鄉(xiāng)土志》,全書分4冊16卷,共8萬余字,記有安丘的歷史沿革、戶口、氏族、宗教、實業(yè)、地理、山水、道路、物產(chǎn)、商務(wù)、政績錄、兵事錄等內(nèi)容。作為小學堂蒙學課本使用。毛筆手抄本作為珍本,分存于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志書扉頁有“光緒三十一年四月初六日具奏本日奉旨知道了欽此”字樣。
1913年,馬步元修訂《安丘新志乘韋》,將其增補部分續(xù)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貢舉表續(xù)至清咸豐九年(1859),并除去“乘韋”二字,定名為《安丘新志》,共10萬余字,于1914年七月石印。《安丘新志》付梓后,年逾古稀的馬步元受托再修《續(xù)安丘新志》,1916年三月,新志脫稿即將付印時,四月初七遇兵火,縣存書籍被毀,志稿也損失過半。1918年,馬步元“旁搜博考,補綴殘缺”,經(jīng)兩年努力,稿本復(fù)原,1920年三月石印。該志共25卷,9萬余字,上接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下至清宣統(tǒng)三年(1911)。
馬步元還是清宣統(tǒng)《山東通志》四總纂之一。他還將明志、清志、民國志匯編成《安丘全志》14冊,106卷,34萬字,國內(nèi)少見。
方志是一個地方的年輪和記憶,而虎林馬氏就是執(zhí)筆續(xù)寫歷史的傳承者。由于自明萬歷年間至今,或主纂或參與編撰了所有安丘縣志,或編修任職縣之縣志,虎林馬氏以編修地方志受人景仰,以“修志世家”躋身明末清初安丘“張馬曹劉”四大名門望族。而這,完全由馬文煒引領(lǐng)造成。
本文圖片由作者張漱耳提供
本期參考資料:《安丘虎林馬氏族譜》、萬歷《安丘縣志》、康熙《續(xù)安丘縣志》《明實錄》《孝感縣志》《安丘名人傳記》等。
責任編輯:邢敏 王葉妮
一審:韓鎮(zhèn) 二審:劉鵬 三審:王志剛